在富源县中安街道,某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张宏伟,最近脸上的褶子都笑成了一朵花。在他们新建的加工车间里,一条崭新的魔芋精粉生产线正发出富有节奏的嗡嗡声。这声音,在张宏伟和他的6户社员听来,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交响乐。
然而,仅仅在半年前,萦绕在他们耳边的,还是另一首曲子——一首关于“发展瓶颈”的沉重叹息。
富源的土地肥沃,种出的魔芋个大饱满,是名副其实的“土里黄金”。合作社的社员们个个是种植好手,产量年年攀升。但他们却像是守着一座金山,手里只有一把小锄头。“我们只能卖初级原料,利润薄得像刀片。”张宏伟一语道破了困境,“我们早就想自己搞深加工,把魔芋做成精粉,价格能翻好几番!可一打听,一条生产线就要60万。”
60万元!这个数字,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横亘在6户农民的“共富梦”面前。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靠一家一户去凑,无异于杯水车薪。整个合作社,就这么被卡在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最后一公里,那种有力使不出的憋闷,日夜煎熬着每一个人。
转机,源于一次深度的调研和一次果敢的决策。
富源县联社在“整村授信”的走访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该合作社的困境。他们意识到,这并非个案,而是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共性难题。他们翻阅了合作社近三年的销售合同,与下游采购商进行了电话访谈,详细核查了每一位社员在联社的个人信用记录,甚至还拿到了合作社未来的意向性采购订单。他们评估的,不再是某一户的资产,而是这个“集体”的健康状况、履约能力和发展潜力。
经过综合评定,联社决定为该合作社整体授信80万元。得知该信息的张宏伟大脑嗡的一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那份贷款合同送到他面前时,他的手竟有些颤抖。他拿起笔,那支笔仿佛有千斤重。他知道,他签下的不只是自己的名字,更是背后6个家庭沉甸甸的信任与期盼。笔尖触碰到纸张,发出轻微而清晰的“沙沙”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这声音如同他们“共富梦”起航的汽笛。他一笔一划,写得格外用力,仿佛要将所有社员抱团发展的决心,都刻进这纸契约里。签完字的瞬间,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压在心头多年的那块大石,终于被这股名为“集体信用”的金融力量给撬动了。
这笔60万元的启动贷款,不只是钱,它是富源县联社对这6户农民“抱团发展”信心的巨大肯定,是对他们“集体信用”的最高加冕。
资金如甘霖,梦想迅速照进现实。生产线很快建成投产,车间里,曾经只能低价卖出的圆滚滚的魔芋,经过清洗、去皮、切片、烘干、研磨,摇身一变,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魔芋精粉。
合作社,终于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质的跨越。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统一加工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合作社给社员们的魔芋收购价,平均每公斤提高了近1元。别小看这1块钱,算下来,仅此一项,预计将为合作社每年增收超过40万元!
从“单打独斗”的无奈,到“握指成拳”的振奋,富源县联社通过对“集体信用”的精准识别与大力支持,为乡村产业的组织化发展,安装了一台强劲有力的“金融引擎”。这生动地诠释了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不仅要服务好每一个体,更要赋能于每一个为共同富裕而奋斗的集体。
如今,在某合作社,那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朴素格言,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社员们喜悦的笑脸里,结出的最饱满、最沉甸甸的金色果实。(通讯员:黄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