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让德者有“贷”——一个农夫的“信誉存折”
发布日期:2025-08-11    来源:珠江网    浏览:2044

富源盛夏,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与新苞谷叶的清香。但在老厂镇马国富的院落里,这股丰收前特有的味道,却被压抑的沉默和旱烟的苦涩气息所笼罩。

老马,一个跟土地和猪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庄稼汉。猪圈里那30多头生猪,曾是他全部的希望,如今却成了他无尽的烦恼。猪价看涨,县里“一县一业”的政策春风正劲,老马心里那团火苗总想蹿起来——把猪圈扩建一倍。可8万元的资金缺口,像一道冰冷的铁闸,横亘在他通往好日子的路上。

“人穷,志短啊……”老马蹲在猪圈门口,吧嗒着旱烟,烟雾缭绕着他刻满风霜的脸。猪仔们哼唧的叫声混杂着苍蝇的嗡嗡声,搅得他心乱如麻。

就在老马几乎要掐灭心中最后一丝火星时,一个胸前别着党员徽章的“背包银行”身影,走进了他家院子。来人是富源县联社老厂信用社的客户经理小李。这是他这个月第3次下村,践行着支部的诺言:党员沉下去,服务提上来。

“马大叔,我们正在搞整村授信,来给您建个信用档案。”小李的裤腿上还沾着泥点,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真诚。

老马心里咯噔一下,又是“信用”?他摆摆手,声音嘶哑:“小伙子,别费事了。我这穷家当,哪有什么信用……”失望,已在他心里刻下太深的印痕。

小李没有放弃,他打开平板电脑,屏幕在昏暗的堂屋里亮起一束光。“大叔,您养猪多少年了?”“跟邻里乡亲有过借贷纠纷吗?”……一个个问题,问的不是资产,而是老马这几十年来用汗水和本分写就的人生履历。这份电子经济档案,正无声地丈量着他无形的人品。

几天后,小李又来了,径直把老马请到八仙桌旁。

“马大叔,您看,这就是您的‘信誉存折’-农户经济信息档案。”

平板电脑的屏幕冰凉而光滑,与老马粗糙、皲裂的手指形成鲜明对比。屏幕上,一个评分模型呈现在他们面前,小李的手指在上面轻轻划过,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在解读一张关乎命运的“图纸”。“您看,‘履约历史’,满分,说明您几十年来有借有还,从不拖欠;‘邻里口碑’,我们走访了5户邻居,评价都是‘优’……这些,就是您的信用,是比任何房子、车子都更值钱的资产!”

小李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石子投入老马沉寂的心湖。老马愣住了,他看着屏幕上那些代表着自己半生操守的绿色线条,眼眶瞬间泛红。他从未想过,自己一辈子坚持的“做人要讲良心”,这些天经地义的本分,竟能被这样清晰地“看见”,被一家银行如此郑重地认可。那8万元的数字,不再是冰冷的金融符号,而是对他一生坚守的最高奖赏。一股热流从心底涌上,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此刻竟有些哽咽。

“根据您的信用评分,联社可以为您提供8万元的‘信用贷’,无需任何抵押,1天之内就能到账!”

当手机短信提示贷款到账时,老马反复确认了三遍。那8万元“活水”,精准地滴灌进了他几近干涸的希望田野。

两个月后,老马的院子里不再是压抑的沉默,取而代之的是叮当的锤击声与刺啦的电锯声。一座崭新的猪舍拔地而起,与旁边低矮的老猪圈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天下午,老马正指挥着工匠上房梁,院门口探进几个脑袋,是村里的几位老邻居,为首的是向来爱较真的老王。“老马,听说你真从信用社那儿凭‘信誉存折’就借来钱了?”老王的声音里带着三分好奇,七分不信。

老马擦了把汗,满脸是掩不住的笑意,把大伙儿领到新猪圈前。空气中混杂着新水泥的潮气和松木的清香。“那叫凭信用!”他从屋里拿出那本贷款证,小心翼翼地展开,纸张虽薄,在他手里却重如千钧。“你们看,我这半辈子没欠过谁一分钱,跟大伙儿处得好好的,这些,在人家信用社那里,都是账,都是钱!”

他指着本子里的条条框框,神情就像一个考了满分的孩子在展示自己的奖状。老王和邻居们凑过来,脑袋挤着脑袋,原本嘈杂的议论声渐渐平息。阳光下,那本子上的“履约历史优”“邻里口碑:优”等字样,仿佛在闪闪发光。那一刻,老马的猪圈,俨然成了全村最生动的“信用课堂”。

从那天起,小李的电话就没断过。短短1个月,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竟有超过15户村民主动找到小李,咨询如何建立自己的“信誉存折”。

富源县联社正是将党建的温度融入了业务的经纬,全县信用社五六十名像小李一样的党员客户经理,用脚步丈量民情。他们建立的16万份电子信用档案,不是冰冷的数据库,而是撬动近15亿元信贷资金的“信用金矿”。

这15亿元,不是报表上的宏观数字,它就是老马家新猪圈传出的欢快哼叫,是烤烟房里升腾的金色希望,更是那15个围在小李身边、眼里重新燃起光芒的村民。

如今,老马的养猪场规模翻了一番,存栏量超过80头。他逢人便说:“富源农信社,那才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它不光认咱的房子地,更认咱这个人,认咱这一辈子的本分!”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富源这片热土上,富源联社正用“信用”这支神奇的画笔,不仅为一个个“老马”点亮希望,更是在广袤的乡村,悄然厚植着“崇德向善、讲信守约”的文化土壤。田埂上的每一个脚印,都在为“百姓银行”的价值丰碑,刻下最深刻、最温暖的注脚。

(通讯员 黄合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