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当信用成为新农资:富源联社如何发起一场深刻的乡村价值革命?——富源信合·信用价值系列报道之总结篇
发布日期:2025-08-18    来源:珠江网    浏览:3691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是一道宏大的时代命题。而在这道命题之下,有一个更深邃的追问:在广袤的乡土社会,除了土地、劳力、资本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什么才是激活其内生动力的最关键变量?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又能为此扮演何种角色?

富源县联社,这家深深植根于乌蒙山腹地的“百姓银行”,通过其“信用价值”系列实践,给出了一份振聋发聩的答案:金融,应当成为乡村社会无形价值的“发现者”、“翻译官”和“赋能者”。他们正在做的,远不止是发放贷款,而是一场以“信用”为支点,对乡村社会传统价值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深刻革命。

这场革命,首先解放的是人的尊严。我们看到了猪农周开兴那双因捧着“贷款证”而微微颤抖的手。这双手,曾因“人情债”的重压而无处安放。富源联社的“整村授信”,第一次将他半生“说话算话”的好口碑,精准地“翻译”成了伍万元的信用额度。这笔钱,不仅让他扩建了猪圈,更重要的是,让他从熟人社会的借贷窘境中昂首走出,找回了作为一个诚实劳动者最根本的尊严。这标志着,金融的触角,第一次深度介入并肯定了个体品德的社会价值。

这场革命,接着兑现的是经验的价值。我们看到了老烟农李章发站在崭新的电烤房前自信的笑容。他那双被烟火熏染了几十年的手,曾因守着落后的土坯烤房而充满焦虑。富源联社的整村授信,敏锐地识别出他那套“看烟杆颜色判断成熟度”的土办法背后,蕴藏着远超有形资产的宝贵“手艺”。那15万元的授信,是对他数十年专注与积累的“价值兑现”。这标志着,金融的视野,第一次穿透了资产的表象,为传统工匠精神赋予了现代市场价格。

这场革命,继而加冕的是知识的力量。我们看到了返乡女大学生林依依在直播镜头前青春洋溢的脸庞。她曾因“一个女娃娃折腾土地”的偏见和资金压力而感到迷茫。富源联社的“创业贷”,以前瞻性的眼光,将她的大学毕业证、那份厚厚的创业计划书和几千名社交媒体粉丝,认定为最硬的“信用资产”。那笔8万元的“信用启动金”,是对她“智力资本”的最高“加冕”。这标志着,金融的逻辑,第一次与未来生产力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最宝贵的青年智慧动能。

这场革命,最终赋能的是集体的力量。我们看到了魔芋合作社理事长张宏伟,在80万元授信合同上签下名字时的庄重神情。他和他的6户社员,曾因“单打独斗”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被挡在产业升级的门外。富源联社将6户家庭的“集体信任”,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金融力量。那笔60万元的贷款,是对他们“抱团发展”模式的权威认证。这标志着,金融的格局,第一次从服务“个体”跃升到赋能“组织”,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性支撑。

从老周的尊严,到老李的经验,到小林的知识,再到张宏所代表的合作社——这四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共同勾勒出富源联社这场“价值革命”的全景图。其背后,是一条清晰的主线:以高质量的党建为“红色引擎”,驱动一场深刻的金融服务变革。是联社党委的顶层设计,是上百名党员客户经理用脚步丈量出的民情,是用汗水浇灌出的信任,才让这场革命得以在富源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深刻地诠释了金融工作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它超越了“冷冰冰”的数字和报表,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对“价值”的尊重。它让“信用”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成为一种普惠的、可被激活的“新农资”,让每一个勤劳、诚实、有梦想、敢于团结奋斗的普通人,都能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

这,就是富源联社交出的时代答卷。它通过自身的变革与担当,在乡村的土壤里,催生出一套全新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价值生态系统。在这片热土上,一个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具温度的金融新格局,正在形成,照亮着通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通讯员:黄合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