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检说案事】非本人实名电话号码能否用于社区矫正监管?不能!
发布日期:2025-09-11    来源:珠江网    浏览:3330

刑事执行检察常态化开展社区矫正“脱漏管”检察监督目的是确保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依法、规范、有效地进行,核心在于尽量防止罪犯”现象发生近期,麒麟区检察院在开展该项检察监督过程中,就发现一件社区矫正人员为逃避监管,使用本人实名登记的电话号码向社区矫正部门报备,从而导致脱离监管近1个月的案件。来看今天的【检说案事】

基本案情:

吴某某因犯盗窃罪被曲靖市麒麟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社区矫正期限自2025年4月4日起至2026年4月3日止。2025年7月30日,麒麟区人民检察院接到社区矫正机关《关于社区矫正对象吴某某脱管情况的报告》后,立即对该案开展检察监督,跟踪了解社区矫正机关对吴某某采取的查找措施,并派员配合协助到通信公司进行核查。经查,2025年7月25日至8月22日期间,社区矫正机关通过发送短信、联系家属、在矫通、钉钉签到位置等方式查找吴某某,还向公安机关发出协查通报,并商请本院配合协助通信公司查询其通讯记录和位置,均无法与其取得联系,吴某某处于脱管状态。

2025年8月23日找到吴某某后,麒麟区人民检察院针对社区矫正机关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检察,现场查阅吴某某的社区矫正档案,调取其脱管后开展的工作档案,并通过与相关工作人员谈话,询问吴某某等方式进一步调查、核实相关情况。查实,吴某某自2025年4月8日到辖区社区矫正机关报到入矫以后至2025年9月5日,先后提供其奶奶的电话号码、其母亲电话号码给社区矫正机关登记备案,作为其社区矫正期间的监督管理电话。在2025年7月25日至8月23日脱管期间,吴某某刻意逃避社区矫正机关的监管和查找,在麒麟区不同地点进行活动和住宿,造成脱管29天的后果。2025年8月27日,社区矫正部门依法对吴某某作出警告处罚决定。

吴某某在社区矫正期间一直使用他人名下电话号码报备、接受联络及智慧监管等行为,属于未履行如实报告义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相关规定,导致监管部门对其开展社区矫正期间未发现上述问题。针对该问题,2025年9月8日,麒麟区人民检察院向社区矫正机关制发了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监督纠正。

检察官提醒:

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措施的落实高度依赖电话通讯,使用本人实名注册的电话是遵守这些规定的基本前提和保障。社区矫正对象不如实向社区矫正机关报备本人实名电话号码,且社区矫正机关在监管中未能及时发现该问题,将导致无法确保联系的有效性和责任性,非实名的号码可能被用于隐瞒真实位置和活动,逃避监管。在发生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情形时,影响对其开展信息化排查。

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使用实名电话,核心目的是为了“有效监管”和“保障公共安全”,具体体现在:

1.身份确认与防止脱管:实名制电话是身份的直接证明。工作人员通过该号码联系对象时,可确认接听者就是矫正对象本人,防止他人代接、代答,从而避免出现“人机分离”、脱管(脱离监管)、漏管的情况。

2.实时定位与信息化核查:现代社区矫正普遍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监管,如 APP打卡、电子定位(电子腕带、手机定位)。这些措施通常与登记的实名电话号码绑定。非实名号码会导致电子监管手段失效。

3.保障通讯畅通和应急处置:社区矫正机关需要能随时、及时地联系到矫正对象,用于日常提醒、教育学习通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如需要核实其所在位置是否发生突发事件);发现违规苗头(如未经批准越界)时及时警告和制止;一个稳定、实名的号码是建立这种可靠通讯渠道的基础。

4.建立信任与规范行为:使用真实身份接受监督,是社区矫正对象认罪悔罪、接受改造的基本态度体现。隐瞒或使用虚假联系方式本身就可能被视为违反监管规定,会受到警告甚至更严重的处罚。

所以,社区矫正对象使用本人实名电话号码接受监督,是一项法定的义务,而非可选择的权利。这是确保社区矫正制度有效运行、防止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关键技术保障和管理要求。

普法课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二条: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依法接受社区矫正对象,核对法律文书、核实身份、办理接受登记、建立档案,并宣告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事实、执行社区矫正的期限以及应当遵守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实地查访等措施,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和行为表现。

《云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第二十七条:社区矫正对象自行或者被移送至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报到时,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办理如下接受登记手续:(一)核实身份;(二)核对法律文书;(三)核验执行地和居所;(四)采集社区矫正对象基本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