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罗平县“四个一”助力综治中心治理效能跃升
发布日期:2025-09-16    来源:珠江网    浏览:683

近年来,罗平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一体化运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为抓手,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高效便捷”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群众诉求从“没法办”到“依法办”“高效办”转变。2025年以来全县矛盾纠纷化解92.71%,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一、做优“一体化运行”文章,织密“联动网”破解“协同难”

坚持“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功能融合”,打破部门“单打独斗”壁垒,构建“全域覆盖、实时响应”的联动体系。一是明确定位纵向贯通。聚焦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两大职能,分层级明确综治中心功能定位,县级突出组织实施功能,负责跨部门协调、复杂问题处置;乡镇(街道)级突出实战化处置功能,承担矛盾化解、风险隐患排查;村(社区)级突出发现问题和服务功能,聚焦源头预防、简易纠纷调处,形成“指令清晰、层层落实”的责任链条。二是整合资源横向覆盖。严格按照“五有”“五规范”的建设标准,围绕“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治理目标,整合政法委、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信访等职能部门力量,吸纳人社、民政、住建、工青妇等重要部门资源,邀请调解组织、律师、心理服务等专业力量进驻,共享公安“天网”、城管“雪亮”等视频监控资源,科学设置信访接待中心、综治信息指挥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等功能中心,形成综治中心的主体架构,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三是制度保障全面支撑。建立“1+n”联席会议制度,各级综治中心坚持每周一风险研判、每月一调度回访,复杂问题及时上报县级综治中心,针对跨部门问题实行“清单式交办、销号式管理”。完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采取常驻、轮驻、随驻、重点驻、临时驻、网上驻等多种方式,确保各部门平时各司其职、协调有序,战时统一指挥、快速响应、协同高效。自2025年7月以来,累计召开联席会议3次,跨部门会商解决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问题5件,跨部门协同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二、做细“一站式受理”文章,搭建“便民”打通“服务

以“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为目标,优化受理流程,打造“线下+线上”无缝衔接的诉求入口。一是线下窗口“一窗通办”。在县乡镇(街道)两级综治中心综合服务厅设立“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配备引导员14名,实行“首问负责分类转办”机制,统一受理群众提出的矛盾纠纷投诉举报、法律咨询、信访诉求、求助服务等各类事项,前台工作人员根据事项类型统一录入系统、统一分类派单、统一回复反馈,避免“多头咨询、反复提交”。二是线上渠道“一网覆盖”。打通司法、民政、人社、政务服务、教体等部门数据接口,依托“9+x”、“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领导留言板、“云综治”、“一码报·马上办”、“一县一码”“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等平台,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信息,实现信息流转、指令下达、进度跟踪、结果反馈管理。利用“罗平发布”“罗平政法”“罗平警方”及当地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媒体平台向群众公布县域各级综治中心的地址、电话、接待时间、业务受理二维码,方便群众现场“登门”、诉求“一键直达”。三是分类受理“无缝衔接”。建立“受理分流办理督办反馈评价归档”的全流程工作闭环,将群众诉求分为“民生服务、矛盾纠纷、违法违规、应急处置”4类,明确各类型事项的受理部门、办理时限。对紧急类事项,实行“先处置后补流程”,由综治中心直接调度就近力量介入;对复杂类事项,启动“联合受理”机制,确保事项“不推诿、不积压”。2025年以来,全县各级综治中心接收群众诉求741件,办结率达93.12%。

三、做实“一揽子调处”文章,组建“攻坚队”化解“矛盾结”

针对矛盾纠纷“类型多、涉及广、化解难”特点,构建“分层分类、多元联动”的调处体系,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中心”。一是建强“调处队伍”。积极引导老党员、老干部、乡贤能人、“法律明白人”、热心群众等自治力量主动融入网格,民警、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司法力量进驻网格,志愿者、社会组织、“法治副村长”等辅助力量深入网格,将全县1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8146个网格单元、14662个末端防处单元,选配8146名网格员与14662名“吹哨人”,发放154套末端防处装备,开展172次末端防处演练、7轮履职培训,夯实基层治理坚实的组织基础与人员保障。二是聚焦“重点攻坚”。聚焦房地产领域“交房难、办证难”、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重点区域,建立动态排查机制,实时掌握风险点;聚焦维稳重点群体、社区矫正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一老一小”等重点人员,落实“一人一策”管理,确保管得住、服务好;聚焦重点案件,实行专班攻坚,形成“预防-处置-回访”严密闭环。三是创新调解机制。按照“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的要求,打造“品牌化”调解矩阵。罗平县联合三省邻县签约“跨域治理盟约”,实现支部联建、网格联动、纠纷联调、治安联防、犯罪联打、平安联创,确保省际边界调解“无死角”;罗雄街道以“红管家+共享物业+公益物业”三位一体治理体系的创新实践,走进省委政法委“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活动直播间;富乐镇健全“村级初调+镇级联调”两级调解体系,打造高效便捷的“15分钟调解服务圈”;大水井乡通过“地摊+流动、上门+敲门”模式,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平安管家”……极具特色的治理模式不仅推出了“金牌调解队”“乡贤调解团”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群防群治品牌,更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做好“一条龙服务”文章,画好“闭环圈”确保“事办结”

推动综治中心功能从“维稳主阵地”向“综合性服务平台”延伸,成为赋能基层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一是赋能网格管理,提升“微治理”效能。将综治中心作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指挥调度部”,通过平台直接向网格员下达指令、派发任务、核查反馈,实现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的精准管理,形成了“中心指挥、网格巡查、联动处置”的高效运行模式,提升了基层反应的速度和精度。二是深化法治服务,营造“好法治”环境。在各级综治中心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和心理疏导,落实安置帮教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夯实平安建设的法治根基。三是引导社会参与,凝聚“大平安”合力。依托中心平台,孵化、引导、整合社会组织、志愿队伍、物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创建、治安巡逻、防范宣传、文明劝导等工作。广泛宣传举报奖励制度,落实矛盾纠纷举报奖励机制。定期开展“平安议事会”“民生微实事”活动,评选“文明家庭”“平安示范户”等典型,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截至目前,罗平县审议通过符合奖励举报反映矛盾纠纷721起,劝阻制止伤害行为79起,奖励734人,奖励金额达5.1万元。

通讯员:王藩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