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富源中安:幸福就在“幸福里” 就近就业促增收
发布日期:2025-10-28    来源:珠江网    浏览:10586

近年来,中安街道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了5312亩的寨子口农业产业园,加上园区周边1.2万亩辣椒、2.07万亩烤烟连片种植,种植企业、种植大户种植面积已达3.9万余亩。随着区域化、规模化农业种植格局的形成,用工的阶段性、“脉冲式”特点突出,“用工难”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农业产业园20余家种植企业长期存在招工难问题,高峰期每天用工缺口将近300人。而当地劳动力又普遍面临工作难找、岗位不稳定的困境。

为了精准“拆墙”“破壁”,中安街道采取“党建引领、街道主导、社区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探索搭建了“党支部+用工平台+用工企业+务工群众”的“中安幸福里·浒乡就业社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平台通过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务工人员信息库,将打工群众“游击队”变为“正规军”,以“线上+线下”劳务组织化,有效对接供需两端,构建精准用工新模式,根据企业需求提供“管家式”“订单式”用工保障,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业痛点问题,避免了劳务市场的无序竞争,实现“平台贴心服务、企业安心生产、群众省心务工”,形成“以产聚人、以人兴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原来我们在用工高峰时都需要到外地招工,不但成本高,还因为没办法解决吃住等问题,很多工人来了又走,根本留不住人,既增加了成本,又拖延了工期。”黄瓜种植基地负责人张运强感慨地说,“就业‘幸福里’社区建成后,用工只需一个电话,可以随叫随到,经过培训后的工人素质普遍较高,让企业既省心又省钱,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中安幸福里·浒乡就业社区”建成以来,共吸纳“家门口”就业51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8人,监测户劳动力22人,累计为20余家种植企业匹配上岗人员1.1万人次,更多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

“招到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关键。在“中安幸福里·浒乡就业社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的基础上,中安街道又搭建“零工驿站”和“幸福里”服务点,当好务工“小管家”,为务工人员提供培训、寻岗、就业、维权,以及饭菜加热、小憩饮水、往返接送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创新营造“家庭式”用工环境,让就地就近就业无“后顾之忧”,助力零工就业实现从“散态”向“聚态”再到“稳态”的转变。

来自浒子村的李学会,从今年7月开始,就一直在“幸福里”社区务工。“以前去外面打工,风吹日晒到处找活计干,减去生活成本后也没剩什么钱。”李学会说,来到“幸福里”社区后,她发现这里有凳子坐、有热水喝,而且离家又近,既能挣钱,又方便照顾家庭,一个月收入能有3000多元。

中安街道通过搭建“中安幸福里·浒乡就业社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把就业“桥梁”搭到群众“家门口”,着力打造打工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的15分钟就业幸福圈,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条龙暖心服务,实现群众四处打工变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问题,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群众普遍反映,现在打工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来到“幸福里”真的很幸福。

“中安幸福里·浒乡就业社区”产业工人的聚集只是开始。下一步,中安街道将坚持“市场化运作、技能化开发,规范化输出、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健全劳务品牌建设机制,塑造劳务品牌特色文化,讲好中安劳务品牌故事,为劳务品牌厚植土壤,不断提升劳务品牌的延展性,增强劳务品牌的可持续性,推动“中安幸福里”从成功模式向卓越品牌跃升,使劳务品牌效应成为街道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金字招牌,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通讯员:刘友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