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天刚蒙蒙亮,一辆标有“钟屏街道劳务输出专车”字样的大巴车准时停靠在木城社区广场。几十名搬迁群众有说有笑地登上车辆,他们要去周边乡镇的草莓种植基地务工。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木城社区已成为常态。
“感谢张书记,带我们到草莓基地做事情,联系大客车来接送,110元一天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社区居民唐新翠感慨道,“以前自己去才100块钱一天,早上三四点钟就去找车,费力得很!”
这辆“幸福快车”的背后,凝聚着木城社区党委书记张治辉的心血和汗水。
破题之路从私家车到幸福快车
木城社区是全国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钟屏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辖搬迁群众2456户9579人。群众虽实现“挪穷窝”,但部分擅长的务农技能在新的家园无用武之地,面临“想干活没门路、有技能没地方用”的就业增收困境。
“看到群众搬迁后无事可做,没有收入来源,我心里很着急。”张治辉坦言。作为农业大县背景下的搬迁社区,大量群众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擅长农活但在搬迁后缺乏土地资源,致使技能难以施展。2024年初,张治辉开始尝试组织群众前往周边农业基地打零工。最初,他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接送群众,对接老板。虽然一天只能赚一百来块钱,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随着街道推动“劳务组织化”输出,在街道党工委书记的指导下,张治辉迅速行动,动员群众、联系车辆、对接老板。“一开始非常艰难,甚至凌晨四点半就起床,挨家挨户动员,天不亮就带人出去找活干。”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张治辉记忆犹新。
创新之举党建引领党员带头
经过不断努力,张治辉逐渐打开了市场。他创新提出“党建引领+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党员带头+群众增收”的模式,从搬迁群众中选拔出有农业经验、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劳务带头人”,其中党员邓维山就是杰出代表。
邓维山是一名有着丰富草莓种植经验的党员,他每天带领30余名群众作业,手把手教新手修剪、采摘技术。遇到问题时,他及时沟通岗位需求与群众诉求,保障务工流程顺畅。在邓维山等党员的带领下,群众们干劲十足,“大家一起干,每天能挣110元,比以前种地强多了!”邓维山的话道出了务工群众的共同心声。
社区党委还负责监督协调、保障工资日结,让群众干得放心、赚得安心。为解决“出行难”问题,张治辉协调会泽客运公交公司开通“钟屏街道劳务输出专车”,每天定点接送。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幸福快车”。
拓展之策分层分类就业服务
随着“幸福快车”模式的成功,张治辉没有满足于此。他根据社区劳动力特点,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就业服务体系。
社区将2085户5040名劳动力以就业稳定性为标准划分三类群体:“绿灯”(稳岗3个月以上)4223人、“黄灯”(有岗不稳定)577人、“红灯”(有就业能力未就业)240人,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就业帮扶措施。
针对弱劳力、半劳力群体,张治辉积极引进各类帮扶车间。目前社区已引进草莓分拣公司8个车间,解决339名劳动力就业;引进辣椒分拣车间,带动300余人增收;还引进了核桃分拣、石榴打包、洋芋分拣、珍珠加工、棒球缝制、当归分拣、服装厂、电子厂等多元化就业项目,让不同能力的群众都能找到合适岗位。
针对家庭照顾需求,社区创新建设“管护驿站”,通过送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中看护,释放22户28名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开办“爱心托管班”,实施上学日延时服务、社区周末爱心托管,41名务工家长的务工时长人均延长2小时。
针对就业意愿不强群体,开展励志宣讲,树立脱贫典型,对13人进行就业激励奖补;针对寒暑假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设置社会实践岗,为12名大学生发放社会实践补贴,缓解就学经济压力。
贴心之站幸福驿站暖人心
为进一步减轻务工群众的奔波之苦,张治辉奔走于部门,携手推动建设了“幸福驿站”。该驿站开通多条专线,将社区居民直接送往大桥、待补、驾车、娜姑等较远务工点。考虑到部分务工人员每天往返体力消耗大、时间成本高,张治辉积极盘活协调务工当地闲置空房资源,打造可住宿的“幸福驿站”,为不愿或不便每日往返的群众提供吃住服务。
驿站的设立缓解了务工人员的疲劳,进一步增加收入。这一贴心举措深受群众欢迎,真正实现了“务工有保障、住宿有着落、增收有途径”。面对未来,张治辉有着更广阔的规划。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幸福驿站”覆盖范围,开通更多专线,将输送范围从周边乡镇扩展至全县各个务工点,让更多搬迁群众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务工出行服务。
丰硕之果车轮转动幸福来
截至目前,木城社区幸福快车已劳务组织化输出搬迁群众600余人次,覆盖苗、彝、汉等6个民族,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增收120余万元。“幸福快车”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每天稳定输送30余人务工,群众日收入可达110元左右。
这一模式不仅服务本社区,还逐步辐射至周边街道和乡镇。通过整合区域用工信息、共享运输资源、联动基地老板,吸引了以礼、水城等多地群众参与,实现了跨区域协同务工。
“幸福快车”品牌效应也带动了周边农业基地、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整个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发展。
就业成效总体数据彰显成果
通过“幸福快车”等多种就业举措的协同推进,木城社区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幸福快车”等多项举措协同发力,木城社区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目前社区劳动力5040人中已转移就业4800人,包括省外1765人、县内1377人、县外市内80人、市外省内1813人及国外5人。累计发展草莓分拣、电子厂等各类帮扶车间18个以上,提供岗位超1000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多期,覆盖上千余人次。全社区有就业意愿和能力劳动力就业率提高,就业增收已成为群众稳定脱贫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未来之望幸福快车行稳致远
张治辉正在推进“务工驿站”建设,解决群众往返奔波和住宿问题;同时引入石榴分拣、直播带货等项目,拓展就业渠道。
“我们将根据群众年龄、技能、需求等因素,分层分类推进就业:年轻人送往外省务工,中年人本地就近就业,年龄较大或需照顾家庭的群众安排到农业基地、扶贫车间等岗位。”张治辉介绍,社区依托街道养老中心和社区“四点半课堂”,为务工家庭提供老人照护和子女托管,让大家安心务工,不再为“一老一小”牵挂。
车轮滚滚,驶向幸福。在张治辉的带领下,木城社区探索出的“幸福快车”模式正在结出丰硕成果,为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今,“幸福快车”已成为连接群众、企业、市场的重要纽带,形成了民族团结、互助增收的良好局面,正载着搬迁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通讯员: 尹蓉 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