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我的办公室在田野 我的初心在乡间——麒麟区联社一名基层客户经理的工作感悟
发布日期:2025-11-11    来源:珠江网    浏览:1457

车在蜿蜒的乡间公路上慢行,窗外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泛起层层波浪。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醇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我习惯性地放慢车速,让这份宁静洗去一身的疲惫,思绪也随之飘散开来。

信贷:播撒信任的种子,见证希望的生长

上午,我去了阿扎村的冯大哥家。一个月前,他接过那纸五十万元的“农贷”合同时,手还有些微微发抖,眼神里交织着期盼与不安。今天再见,他正站在新搭的大棚梯子上,亲手固定着支架,额上挂满汗珠。见到我,他老远就咧开嘴笑,中气十足地喊我:“邱经理,快来看看我的新家伙!”

那一片芦蒿大棚,在他眼里,不只是蔬菜,更是他全部的心血与未来的希望。而我深知,我们麒麟区联社送出的这笔贷款,也绝不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和一份需要按期收回的资产。它更像一粒被精心挑选、郑重交付的种子。我们评估土壤(他的信用与能力),考量天时(市场环境),然后满怀希望地将它种下。而贷后检查,就是来看看这粒种子是否发了芽、生了根,是否需要我们再帮着“追肥除虫”。

看到资金确实用在了刀刃上,芦蒿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我心中的那份踏实感,远胜于完成任何一项冰冷的KPI。我想,这份工作最根本的成就感,或许就源于此:我们见证并参与了一个家庭、一个乡村社区的希望从萌芽到茁壮的过程。

服务:架起有温度的桥梁,不让一人掉队

下午,我为另一位村民李大哥办完了贷款手续。他反复摩挲着那份还带着墨香的合同,小心翼翼地问:“邱经理,这手机银行,我老是学不会,以后还款,能不能还来柜台?多跑几步路,我心里踏实。”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村里许许多多的老人。我们大力推广数字金融,渴望用科技提升效率、方便群众。然而,在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上,仍有无数个“李大哥”。他们或许不熟悉智能手机,但他们熟悉每一亩地的脾性,懂得如何做出最精美的编织手艺。

我们不能让飞驰的数字化列车,将他们落下。作为农信人,我们的角色,应该是在“数字鸿沟”前,做一座有温度的桥。桥的一端,是高效、精准的现代金融科技;另一端,是那些需要被看见、被耐心对待的鲜活的人。多跑几次腿,多几句耐心的解释,保留他们觉得“踏实”的传统方式——这份看似的“不效率”,恰恰是我们麒麟区联社区别于其他机构最宝贵的“温度”。金融为民,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就藏在每一次的理解与包容里。

角色:从“输血”到“造血”,做乡村振兴的“合伙人”

上门调查贷款时与村支书的一次交谈,则为我的工作打开了另一扇窗。谈到村里的农家乐项目,村民们有热情,但缺的不仅仅是启动资金,更是规划、管理和营销的“头脑”。他们需要的,是“融资”之上的“融智”。

这让我深刻反思,新时代的农信客户经理,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信贷员”。我们正在时代的需求中悄然转变,努力成为乡村经济最前沿的“信息员”、对接政府政策、市场资源与农户需求的“联络员”、帮助村民梳理模糊想法、形成可行商业计划的“规划师”。

结语:心在乡野,路在脚下

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色。我发动车子,准备返回社里。后视镜里,金色的稻田、袅袅的炊烟和远山的轮廓,构成一幅安详的画卷。

我忽然明白,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金融资产的安全,更是这画卷中每一个生动的梦想与升腾的炊烟。前路还长,但每一步,都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明日,我又将奔赴下一个需要我们的角落。

(通讯员 邱玉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