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请您输入一下密码。”
“我今年89岁啦!”
“大爷,请您输入一下密码。”
“我的名字叫陈X亮。”
“大爷,请您输入一下密码。”
“我取500块养老保险金。”
这并非戏剧脚本,而是麒麟区联社营业网点柜台前,一段再寻常不过的对话。在这场围绕“密码”的简短交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高龄老人的现实困境,更看到了农信社员工日复一日的耐心与不易,看到了麒麟区联社作为“百姓银行”,在数字鸿沟面前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坚守一份初心:读懂“答非所问”背后的深层需求
在金融科技飞速发展、智能服务日益普及的今天,一句简单的“请输入密码”对年轻人而言是常识,但对许多老年客户,尤其是身处农村的“银发一族”来说,却可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他们的“答非所问”,并非不配合,而是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或许是听力衰退,或许是记忆力下降,又或许是对现代金融流程的陌生与无措。
麒麟区联社深知,作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金融主力军,我们的服务对象中,有大量像陈大爷这样的客户,服务好他们,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这背后考验的不仅是员工的业务熟练度,更是对金融工作人民性的理解深度。因此,麒麟区联社要求每一位员工,都必须读懂这“答非所问”背后的真实需求与无助,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转化为充满人情味的个性化沟通,用最大的耐心和善意,去回应每一份沉甸甸的信赖。
延伸一米柜台:用“贴心服务”跨越无形的数字鸿沟
为确保老年、弱势群体不因科技进步而被金融服务“抛下”,麒麟区联社始终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两条腿走路,用心用情将服务延伸至“一米柜台”之外。一是保留“有温度”的传统渠道。全辖所有网点均保留现金业务柜台,坚决杜绝“一刀切”式的智能化改造。在网点内,我们设立了“爱心窗口”,配备老花镜、便民药箱、放大镜等便民设施,大堂引导人员会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全程陪同服务,从取号、填单到办理业务,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二是提供“能上门”的延伸服务。针对孤寡、残疾、卧病在床等特殊客户群体,麒麟区联社建立机动服务团队,只要一通电话,工作人员便会带上移动终端,上门为他们办理社保卡激活、养老金支取、挂失等业务,真正将金融服务的“柜台”搬到客户的病床前、家门口,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2025年以来,麒麟区联社累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提供上门服务40余次。三是开展“听得懂”的金融宣教。麒麟区联社定期组织员工深入村组社区,用最朴实的方言土语,向老年朋友讲解防范电信诈骗、安全使用银行卡等金融知识,用一个个真实案例提醒他们守好自己的“钱袋子”。这种“面对面”的守护,远比线上的文字提醒来得更直接、更暖心。2025年以来,麒麟区联社累计组织开展了20余场针对老年客户群体的宣传活动。
收获一份信赖:当“百姓银行”成为“暖心港湾”
“还是信用社好,人亲,办事放心!”这是陈大爷在柜员耐心引导下,最终取到养老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这份朴素的认可,正是麒麟区联社最珍视的财富,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我们不仅是村民的“钱匣子”,更成了他们可以信赖依靠的“暖心港湾”。在这里,他们不必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不必害怕因为操作失误而造成损失,因为他们知道,总有一群穿着农信社工装的“自家人”会耐心地帮助他们。
金融为民,初心如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的今天,麒麟区联社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服务“三农”的职责使命,继续用好“面对面”服务的优势,用一句句耐心的解答、一次次温暖的搀扶、一项项贴心的服务,去弥合数字鸿沟,去守护好农村这片金融服务的“责任田”,让每一位客户,无论年龄大小、文化高低,都能平等、便捷地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通讯员:邓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