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活会是我们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熔炉”。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的组织生活会却出现了“温度不够、力道不足”的现象:有的开成了“工作汇报会”,有的变成了“评功摆好会”,还有的甚至沦为“哑巴会”。要让这个“熔炉”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在见真招、出实效上下功夫,让每一次组织生活会都成为一次深刻的党性锻炼。
开出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会,首先要解决“真”的问题。真心交流、真刀真枪、真查实改,这三个“真”字是组织生活会的灵魂。然而,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中,自我批评时“犹抱琵琶半遮面”,互相批评时“隔靴搔痒”,整改落实时“雷声大雨点小”。这种“雨过地皮湿”的现象,不仅违背了组织生活会的初衷,更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营造敢讲真话、能听诤言的氛围,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让“排毒治病”落到实处。
“真批评”是检验组织生活会质量的试金石。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面临“三怕”:怕伤和气、怕丢面子、怕被记恨。于是,批评变成了“希望”,建议变成了“要求”,尖锐问题变成了“普遍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放下“架子”,抛开“面子”,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深刻剖析自身问题。同时,也要鼓励普通党员打消顾虑,本着对同志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真诚地提出批评意见。就像一位老党员说的:“真正的同志之情,不是一团和气,而是互相砥砺。”
查摆问题要“准”而“深”,不能停留在表面。有些同志在查摆问题时,习惯于用“学习不够”“作风不实”等笼统表述,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这样的问题查摆,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深刻性。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会,要求每位党员都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从思想深处找原因,从党性修养挖根源。要敢于触碰那些“不愿提、不敢碰”的敏感问题,真正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正如钢铁需要淬火,党性也需要在这样的锤炼中才能更加坚强。
整改落实是组织生活会的“下半篇文章”,直接决定着会议的成效。如果查摆问题“轰轰烈烈”,整改落实“悄无声息”,那么组织生活会就会沦为形式主义。整改必须具体化、清单化、责任化,建立台账、明确时限、落实到人。同时,要建立健全整改督查机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这种“钉钉子”精神,正是组织生活会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组织生活会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前准备是否充分。就像农民播种前要整地,组织生活会也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这包括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打牢思想基础;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找准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增进理解信任。准备工作做得越扎实,会议质量就越有保障。那种“临时抱佛脚”式的准备,往往导致会议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组织生活会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工作、推动发展。因此,检验组织生活会的成效,不仅要看会议开得怎么样,更要看会后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否得到提升,工作作风是否得到改进,实际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一个成功的组织生活会,应该能够让每位党员都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带着困惑来、带着信心走,真正达到统一思想、增进团结、改进工作的目的。
“炉火炼真金”,组织生活会这个“熔炉”的温度和力道,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党性成色。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把组织生活会开出高质量、好效果,让这个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绵阳科技城新区 曾小琴)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