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工作的得失成败,群众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善于倾听群众批评,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更是一种责任担当,是衡量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必须以“闻过则喜”的胸襟、“从善如流”的态度,真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把批评声当作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宝贵资源。
端正态度,以“闻过则喜”的度量接纳批评。现实中,仍有部分干部对待群众批评存在错误心态:有的爱听赞美、厌闻批评,视群众意见为“挑刺找茬”;有的表面上虚心接受,实则内心抵触、敷衍塞责;更有甚者,对批评者耿耿于怀,甚至打击报复。这些态度不仅堵塞了言路,更割裂了干群联系。群众愿意提出批评,本质上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希望我们改进工作的表现。唐代名臣魏征以直言进谏著称,唐太宗却能“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的党员干部更应具备这样的政治胸怀,把逆耳之言当作苦口良药,把群众监督视为最大爱护。要明白,掩盖问题只会积重难返,回避矛盾终将酿成大患。只有主动放下身段,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广开言路,才能赢得群众真心的拥护和支持。
改进方法,以“兼听则明”的智慧收集批评。倾听群众批评不能坐等上门,而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畅通多元化诉求表达渠道,既要完善传统的信访接待、热线电话等机制,也要善于运用网络问政、政务新媒体等现代手段,让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领导干部要迈开双脚,多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市井街巷,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听听他们的“牢骚话”、“刺耳声”。除了直接听取意见,还要善于从网络舆情、媒体报道、第三方评估中捕捉批评信号,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那些“沉默少数”的声音,因为他们往往是最需要关心、最缺乏表达渠道的群体。只有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意见收集网络,才能真正做到“兼听则明”。
健全机制,以“有则改之”的决心转化批评。倾听批评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工作。如果只听不改,或者改得不彻底,就会失信于民。必须建立健全群众意见的受理、反馈、整改、监督的闭环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分类梳理、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和解决时限,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将问题整改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向群众反馈,接受群众监督评判。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从个别批评中发现共性问题,从具体诉求中把握深层矛盾,举一反三,完善制度,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套制度,堵塞一批漏洞”的治理效果。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在听取批评、改进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营造敢于直面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良好政治生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群众就是最真实、最宝贵的一面镜子。他们的批评声,或许不那么悦耳,但往往切中要害;他们的建议,或许不那么专业,但往往最接地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批评当作改进工作的“清醒剂”、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唯有如此,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不胜,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金阳)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