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脚下沾满泥土 心中沉淀真情
发布日期:2025-11-19    来源:珠江网    浏览:655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干群关系的真谛。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让党员干部的服务真正走进群众心坎,赢得群众的真心认可?关键在于练就扎扎实实的服务“基本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民生,最终收获那份最为宝贵的群众“真感情”。

练就服务“基本功”,首先要解决“贴近谁”的问题,必须在“身入”更“心至”上下功夫。服务群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文件里,更不能搞“遥控指挥”、“隔空喊话”。倘若干部总是高高在上,与群众隔着玻璃窗、办公桌,即便心怀善意,也难以感知群众脉搏的细微跳动,无法体会群众生活的真实滋味。要真正沉下去,走进田间地头,踏入工厂车间,融入市井街巷,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家长里短”,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这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也不是蜻蜓点水般的“走访”,而是要带着真心、怀着真情,与群众交朋友、认亲戚,在朝夕相处中增进了解,在频繁互动中建立信任。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服务的出发点才能更加精准,着力点才能更加坚实。

练就服务“基本功”,核心要解决“服务啥”的问题,必须在“精准”更“有效”上求突破。群众的需求是具体的、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服务不能“一锅煮”、“一刀切”,必须精准对接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要善于运用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既关注大多数人的普遍诉求,也留意少数群体的特殊困难;既解决燃眉之急的“民生大事”,也办好烦心揪心的“关键小事”。是就业岗位的稀缺,还是看病就医的难题?是老旧小区改造的期盼,还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都需要干部们下一番“绣花”功夫,细致梳理,精准施策。服务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体现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具体成果上。要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通过干部的服务,生活有了新变化,困难得到了真解决,未来看到了新希望。

练就服务“基本功”,关键要解决“怎么服”的问题,必须在“效率”更“温度”上做文章。服务群众,不仅要有决心,更要有方法、有效率。在信息化时代,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推行“一网通办”、“跨省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也要注重保留并完善传统的线下服务渠道,特别是对于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人等群体,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帮助,提供“上门办”、“代理办”等暖心服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既高效便捷,又充满人文关怀。一个及时的回应,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用心的帮助,往往比程式化的服务更能打动人心。要努力让每一次服务都传递出尊重与关怀,让群众在办事过程中感受到便捷与温暖,从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服务群众的“基本功”练得扎实不扎实,最终的评判权在群众手中,标准就是群众脸上有没有笑容、心里有没有获得感。赢得群众的“真感情”,不是靠华丽的口号,也不是靠一时的作秀,而是靠日积月累的真诚付出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将服务群众作为最基本的职责、最根本的使命,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以“孺子牛”姿态服务奉献,就一定能够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这份在服务中建立的、历经考验的“真感情”,是我们党执政兴国最坚实的根基,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最强大的底气。

(绵阳科技城新区  乔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