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守住“第一次”的防线
发布日期:2025-11-20    来源:珠江网    浏览:718

翻阅众多违纪违法干部的忏悔录,“第一次”往往是他们记忆中最清晰的转折点。第一次接受不当请托、第一次收受贵重礼品、第一次踏入高档场所……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第一次”,如同堤坝上最初的那道裂痕,最终导致防线的全面崩溃。“慎初”,这个古老而深刻的智慧,在今天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是防线的起点,守住“第一次”就是守住廉洁的“第一道关口”。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警示我们,一旦底线被突破,后续的失守往往接踵而至。许多干部在“下不为例”的自我安慰中,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在“仅此一次”的侥幸心理下,开启了贪腐的闸门。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的“新鞋踩泥”故事,生动诠释了“慎初”的智慧——一旦失了分寸,便不再珍惜羽翼。党员干部必须时刻谨记,纪律底线一旦突破,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后续的滑坡往往难以控制。

“第一次”往往披着“人情往来”的外衣,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考察当下一些违纪案例,不少干部的“第一次”都是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下发生的。或是老同事的“一点心意”,或是企业主的“正常礼尚往来”,抑或是亲戚朋友的“人之常情”。这些精心包装的“第一次”,往往让干部在浑然不觉中落入圈套。清代张伯行在《禁止馈送檄》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党员干部面对任何形式的“第一次”,都要保持高度警惕,看清其背后的真实意图,识破“人情”掩盖下的“围猎”本质。

守住“第一次”,需要党员干部练就“火眼金睛”,增强政治鉴别力。要在思想上筑牢“防火墙”,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敏锐识别其潜在风险。要经常学习党纪国法,明确行为边界,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心中架起“高压线”。明代朱元璋曾告诫官员要“守井”哲理——满足于井水之廉,方能避免贪泉之害。这种知足常乐的境界,正是抵御“第一次”诱惑的精神力量。

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抓早抓小”上下更大功夫,筑牢“慎初”的监督防线。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把纪律挺在前面。通过常态化开展纪律教育、警示教育,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注重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批评教育,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要建立健全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的机制,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帮助干部在面临“第一次”考验时,能够坚守原则、不越雷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守住“第一次”,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政治智慧。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慎初”作为终身的修行,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始终保持“第一道防线”的坚固。要时刻铭记,廉洁自律的底线一旦失守,就如同雪山之巅的雪崩,最初那片雪花的滑动,就足以引发灾难性后果。唯有始终如一地敬畏纪法、珍惜名节,才能在漫长的从政道路上行稳致远,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绵阳科技城新区  张修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