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用群众语言架起连心桥
发布日期:2025-11-20    来源:珠江网    浏览:641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党员干部与群众打交道,说什么话、怎样说话,绝非简单的技巧问题,而是关乎作风、体现立场、决定成效的重要课题。善于运用群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语言,才能有效传递党的声音,倾听群众心声,真正聚民心、汇民力。

听懂“乡土音”,方能讲好“家常话”。群众语言源于生活,凝结着实践智慧和朴素情感。它可能是一些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俗语,甚至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方言俚语。要善讲群众语言,首先必须俯下身子、沉到一线,做一名虚心的“小学生”。坐在群众的炕头上,听听他们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抱怨什么;走在乡间田野中,看看他们的生产生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才能熟悉群众的表达方式,理解话语背后的真实诉求和深层含义。如果脱离了群众的生活土壤,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或者满口脱离实际的“官话”“套话”,那么即便初衷再好,也难免与群众隔着一层,甚至引发反感。

转化“大道理”,使之变成“小故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宏观的、抽象的,而群众的生活是具体的、感性的。将“大道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小故事”,需要下一番“翻译”和“转化”的功夫。要善于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身边的事例来解释政策。比如,讲解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只停留在文件表述,可以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成功案例,说说如何让“土特产”变成“金疙瘩”,让乡村环境更美、生活更方便。阐述共同富裕,可以聊聊如何帮助困难家庭找到增收门路,如何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这种具体化、生活化的解读,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使党的政策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解决“烦心事”,才是最好的“沟通语”。语言的魅力,最终要靠行动来支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不仅听你怎么说,更看你怎么做。如果只是嘴上说得动听,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却漠不关心、无所作为,那么再动听的语言也会显得苍白无力。相反,当你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哪怕言语朴实无华,也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看到群众农产品滞销,帮着想想销路;发现邻里之间有矛盾,主动上前调解;了解到办事流程复杂,积极推动简化……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本身就是最有力、最温暖的语言。它将党员干部的担当与情怀,清晰地传递给了群众,从而凝聚起同心同德、携手奋进的强大力量。

汇聚“百家智”,激发群众“内生力”。善讲群众语言,目的不仅在于单向的“灌输”或“说服”,更在于双向的“沟通”和“激发”。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用平等的姿态、商量的口吻与群众交流,鼓励他们为家乡发展、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在制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时,更应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汲取他们的智慧。通过民主议事、恳谈会、网络征询等多种形式,搭建起聚智纳策的平台。当群众感到自己被尊重、意见被重视、智慧被采纳时,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从而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善讲群众语言,本质上是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内心真正装着群众,行动上紧紧依靠群众。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努力锤炼这项基本功,用饱含真情、充满智慧、贴近生活的群众语言,拆除“隔心墙”,架起“连心桥”,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汇聚起共创美好生活的磅礴伟力。

(绵阳科技城新区  马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