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遍布机关单位、街头巷尾的意见箱,是群众表达诉求、参与治理的重要渠道。然而,在一些地方,意见箱却悄然沦为“摆设箱”——锈迹斑斑、无人问津,甚至锁孔生锈、投递口被堵;或是沦为“景观箱”,只为应付检查,从未真正开启。这种“重设置、轻管理”的现象,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堵塞了民意通道,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意见箱虽小,却承载着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大文章,唯有“管好”与“用好”双轮驱动,方能使其焕发新生机,真正成为连接党心民意的“连心桥”。
“管好”是基础。筑牢意见箱运行的制度根基。“管好”意见箱,绝非止于物理空间的设置与维护,其核心在于构建一套权责清晰、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首要的是明确管理主体与责任。必须打破“谁都管、谁都不负责”的混沌状态,指定专人或专门部门负责意见箱的日常维护、定期开箱、信息登记与流转,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压实责任链条。其次,要完善硬件设施与规范流程。根据人流密度、群众需求科学布点,确保箱体牢固、标识清晰、位置便利;制定严格的开箱周期、登记格式、转办时限、归档要求,使意见处理全程留痕、有章可循。再者,必须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引入群众评议、媒体监督、纪检监察等多种方式,对意见箱管理不善、处理意见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坚决杜绝“僵尸箱”“摆设箱”现象。唯有如此,才能为意见的顺畅流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让群众敢于投、放心投。
“用好”是关键。设置意见箱的终极价值,在于“用好”其中的社情民意,将其转化为改进工作、优化服务、科学决策的宝贵资源。倘若收集到的意见“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则前期所有管理投入都将失去意义。因此,“用好”意见箱,核心在于构建从“收”到“办”再到“反馈”的完整闭环。一要高效办理,注重实效。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梳理、精准转办、限时办结。对于合理化建议,要积极采纳落实;对于批评性意见,要虚心接受、深刻反思、切实整改;对于诉求类问题,要依法依规、用心用情予以解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绝不能搞“公文旅行”“踢皮球”。二要及时反馈,形成互动。建立健全反馈机制,通过适当方式,如公告、电话、网络等,将意见处理结果及时、透明地反馈给提出者乃至社会公众。一句“您的意见已收到,我们正在处理”,一次针对性的问题解决,一份诚恳的整改通报,都能极大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信任度。三要深入分析,举一反三。意见箱是感知社会脉搏的“晴雨表”。要定期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大数据分析,挖掘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从中发现政策执行的盲点、政务服务的堵点、治理体系的难点,从而推动制度完善和系统性优化,实现“解决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管用结合”是升华。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让意见箱“管好”更“用好”,必须与时俱进,拥抱新技术、拓展新形态、丰富新内涵。一方面,要推动“物理箱”与“数字箱”融合发展。在维护好实体意见箱的同时,大力推广电子邮箱、政务APP留言板、微信公众号互动平台等线上渠道,打破时空限制,降低参与门槛,方便更多群体,特别是“网络原住民”表达心声。另一方面,要促进“被动收”向“主动征”转变。意见箱不应只是被动等待投递的容器,管理者应主动设置议题,围绕重点工作、民生热点、改革难点,定向征集意见建议,变“等意见”为“找意见”,提升意见收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要将意见箱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与“枫桥经验”、网格化管理、社区协商等有机结合,使其成为汇聚民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节点,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展现更大作为。
小小意见箱,窥见大担当。它不仅是收集意见的容器,更是检验执政理念、衡量治理能力的一把尺子。唯有以“管好”奠定坚实基础,以“用好”实现核心价值,以“管用结合”激发持续活力,才能让这方寸之间的箱体,真正成为民声民意的“集散地”、政府决策的“智慧源”、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书写下富有温度、充满力量的生动注脚。
(绵阳科技城新区 王治力)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