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风起云岭 躬耕不辍——富源县联社以金融“铁军”担当深情书写乡村振兴“五篇大文章”动人故事
发布日期:2025-09-05    来源:珠江网    浏览:2617

在云贵高原的磅礴画卷中,富源,这片“滇黔锁钥”之地的希望田野上,正上演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振兴史诗。魔芋产业点石成金,大河乌猪“乌金”闪耀,万千黄牛哞唱着新时代的富裕欢歌。在这幅壮丽图景背后,有一支队伍的身影始终坚毅如山,他们就是富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与这片红土地血脉相连、心系“三农”的金融“铁军”。

    他们,早已超越了传统放贷者的角色。他们是产业发展的“首席服务官”,是乡亲们信赖的“金融合伙人”,更是在党建引领下,与这片土地“谈了一场不离不弃的深恋”的坚定守护者。他们用双脚丈量民情,用担当诠释初心,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镌刻在田埂上,奋力书写着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富源答卷。

    破局·红色引擎,丈量乡土的“背包银行”

    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但横亘在前的挑战依旧严峻:产业散、小、弱,农户融资难、担保难,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将“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的破局点又在何方?

    “我们的根在农村,服务好‘三农’,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富源县联社党委班子的共识掷地有声,成为了所有行动的逻辑起点。他们深刻认识到,坐等客户上门的时代早已结束,必须主动沉下去,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间牛棚、每一片芋地。

    一场深刻的变革就此拉开序幕。联社党委将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程,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启动了一场气势恢宏的“千企万户大走访”行动。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营销,而是一场新时代“背包精神”的伟大实践。

    一幕幕场景,是他们决心的生动写照:客户经理们的“战靴”上沾满的红泥土,是他们与土地最亲密的印记;他们的办公室,从窗明几净的网点,“搬”进了村委会的院坝、田间地头;乡亲们饭后的“龙门阵”,成了倾听“急难愁盼”的第一现场。通过“网格化管理、名单化走访、平台化跟进”的铁脚板机制,一张覆盖全县的“金融需求活地图”被精准绘制出来。

    正是这种沉下去的“笨功夫”,换来了最宝贵的信任。几年来,数万户农户、商户、企业被纳入视野,党的普惠金融政策,也化作了乡亲们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的“家常话”,为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赋能·三部交响,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蝶变

当信任的桥梁架起,金融的活水便开始精准流淌,奏响了三部荡气回肠的产业交响曲,生动诠释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刻蝶变。

     《魔芋的奇迹》——十年陪伴,从十万到千万的价值共生

在“中国魔芋第一镇”富村镇,“佳芋食品”创始人陈丽艳曾一度徘徊在梦想破碎的边缘。是富源县联社富村信用社一笔10万元的“破冰”贷款,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十余年间,从10万元到1000万元,联社的信贷支持如影随形,随着“佳芋”的成长一路加码。“你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我们的金融活水就流到哪里!”这句承诺,是他们服务实体经济最坚实的注脚。如今,“佳芋食品”已是省级龙头企业,带动3.4万户芋农奔向富裕,10亿元的产业背后,是金融与产业共生共荣的典范。

    《乌金的重生》——雪中送炭,从绝望到重生的梦想守护

2020年的市场“寒冬”,让养殖户李纯的大河乌猪产业遭遇灭顶之灾,资金链断裂,一切心血即将付诸东流。就在他几近绝望之际,营上信用社的客户经理小肖冒着泥泞,主动敲开了他的家门,送来了30万元“救命钱”。这不仅是一笔贷款,更是风雨中的一把伞,是低谷时的坚实臂膀。如今,李纯的“乌金”重焕光彩。在过去一年,正是2.35亿元的金融活水,浇灌了5500多个像李纯一样的养殖户,让“乌金”之光照亮了更多家庭的希望。

    《牛哞的回响》——风雨同舟,从伙伴到家人的情感升华

在中安街道,姬加波的养牛事业因“云牛贷”而腾飞,从不足20头到年出栏近百头,他不仅自己富了,更带动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黄牛村”。他永远忘不了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客户经理担心他的牛棚安危,竟冒雨驱车前来查看。那一刻,送来的已远不止是金融服务,更是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伙伴情谊。截至目前,富源联社累计投放“云牛贷”3.85亿元,惠及6210户农户,让一声声“哞”叫,汇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动听的致富凯歌。

    升华·一场深恋,当金融血脉融入大地肌理

    如果说一个个产业故事是散落的珍珠,那么富源县联社的价值理念,就是串起这些珍珠、并使其熠熠生辉的金线。他们的实践反复印证着一个深刻的真理:最好的风控,就是让金融与土地谈一场不离不弃的恋爱。

    这场“深恋”,是基于深入田野的了解,是对产业规律的尊重,是对农民信用的珍视。他们创新推出“乌猪贷”“烟农贷”“魔芋贷”,以及“整村授信”“整族授信”等模式,让信用成为农民口袋里看得见、摸得着的“隐形财富”。他们早已不是资金的提供者,更是产业发展的顾问、风险防控的哨兵、市场信息的链接者。

    这场“深恋”,更根植于党建引领的深厚土壤。14名驻村党员干部,就是扎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的“红色信使”,他们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的强大动力,让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

   数字,是这场“深恋”最无声也最动人的告白:

自2016年以来,累计164万余元的帮扶资金,变成了村里硬化的道路、夜里亮起的太阳能灯,变成了群众脸上更灿烂的笑容。

2014年至今,年均42.78亿元以上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462亿元的贷款投放,是注入县域实体经济的澎湃动力。

累计10.86亿元的扶贫类贷款,见证了一个个家庭命运的改变,更是对“金融为民”初心的最好诠释。

这些数字背后,是产业兴旺的滚烫图景,是民生改善的温暖细节,是整个县域信用生态的良性重塑。

“我们将持续当好产业的‘首席服务官’,用金融活水润泽乡村,以真情实干书写振兴!”富源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的话语,道出了全体富源农信人的心声。

风起云岭,躬耕不辍。这支金融“铁军”正以笃行不怠的步伐,继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深情耕耘。他们用行动证明,当金融的血脉与乡村的肌体同频共振,必将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贡献源源不断的农信力量,谱写出更加壮丽辉煌的时代新篇!

(通讯员:黄合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