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其奔流所向与最终归宿,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理念的试金石。在波澜壮阔的经济棋局中,金融的价值究竟是在数字的殿堂里自我循环,还是在广袤的实体大地上浇灌出丰饶的景象?云南富源县联社一份来自红土地的报告,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这个回答,便生动镌刻在竹园镇松林村委会下卜奇村农民王国强的故事中。他创办的种养殖场,承载着一个庄稼汉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希望的蓝图早已绘就,资金的缺口却如同一道无形的墙,让他的雄心为现实所困。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富源县联社一笔50万元的贷款,如一场“金融及时雨”,瞬间浸润了干涸的土壤。这笔资金如同一股强大的动能,让沉睡的土地苏醒,让闲置的烤房轰鸣,让更多的乡亲走进他的养殖场。
王国强口中那句“没有富源农信社的信任与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道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金融的宗旨,在于从抽象的“资本”形态,转化为滋养实体根脉的“活水”。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价值不在于报表上的数字,而在于能否让一个农场焕发生机,让一方水土激发活力,让一个家庭奔向富裕。这正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其一切复杂运行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原点。
如果说服务实体是金融的航向,那么如何抵达,便是必须求解的时代课题。富源县联社的实践铺展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从累计发放65亿元贷款的宏大布局,到2025年4亿元精准投向实体经济的果断落子,我们看到的是从“大动脉”向“毛细血管”的坚定传导。推广“整村授信”,是为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普及手机银行,是为让金融便利跨越山川沟壑;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是为确保金融供给与实体需求精准匹配。
金融的路径,就在于贯通经济社会的基层肌理,确保每一滴“活水”都能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这要求金融机构不能只坐镇高楼,而要沉到一线;不能只看重抵押,更要看重信用与前景。
在这场价值远征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由谁引领”“为谁而战”。富源县联社党委那“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给出了答案。当一个金融机构将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大局紧密相连,将“金融为民”从口号内化为行动自觉,它便拥有了超越商业利益的磅礴动力。
金融的灵魂,在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将党的领导作为穿越经济周期、抵御金融风险、实现价值归宿的“定盘星”。这份政治性与人民性,不是外在于业务的附加题,而是内嵌于血脉的核心基因。它确保了我们的金融事业,无论走多远,都永远不会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永远以服务国家战略与人民福祉为最高使命。
金融,奔向人民才具无限生机,扎根实体方显万钧之力。从村民王国强的致富梦想,到富源县联社的实践,再到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我们看到的是一场从实体根脉出发,最终抵达人民心坎的价值远征。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金融领域的生动篇章,它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出更加恢弘的乐章。
(通讯员:黄合建)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