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红动富源 信“贷”花开:富源县联社以党建引领擘画振兴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11-10    来源:珠江网    浏览:714

202511月的一天清晨,当富源县的天际泛起鱼肚白富源县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办公室的灯光已然亮起。他凭窗远眺,俯瞰着这片从沉睡中苏醒的土地——远山如黛,近村炊烟。这片广袤县域,便是农信人的“责任田”。案头一枚褪色的党徽,在晨曦中映出温润的光泽,无声地昭示着一个信念:金融伟力,源自信仰光芒。

这一年,富源县联社以一个力重千钧的“贷”字,将党建的“红色引擎”深植于业务的每一寸肌理,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金融活水。

田埂上的及时雨:“贷”强农业筋骨

“多亏了农信社,不然我这大棚可就悬了!”在中安街道浒子村,抚摸着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的控制器,“新农人”李裕民感慨万千。他指节粗糙,甲缝带泥,那是他与土地亲近的印记。年初,他决心将自家蔬菜大棚升级为“科技棚”,但50万元的设备款,一度成为他心头的重负。

正当他一筹莫展,富源县联社的党员客户经理小余在“惠融万企深耕农小”的网格化走访中,踏着泥泞的田埂路来到他的大棚。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土香,小余一边记录,一边用亲切的乡音说:“裕民师傅,国家鼓励农业现代化,我们农信社就是来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您的难处,我们共同想办法。”

没有繁琐的流程,一套量身定制的“惠农贷”方案迅速出炉。短短2天,50万元资金便已到账。这笔款项,不仅是串起一串冰冷的数字,更是撑起一座“科技棚”的梁柱,是李裕民一家奔向富裕的底气。如今,棚内绿意盎然,精准滴灌的涓流声仿佛丰收的序曲。“农信社这笔贷款,真是下在我们心坎上的及时雨!”李裕民的笑声在田野间回响。

车间里的催化剂:“贷”生产业智慧

场景切换至县工业园区。不同于田间的盎然生机,这里的空气曾夹杂着转型的焦虑。云南程林机械工贸有限公司的高端锻压铝制厨具远销海外,但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下,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与资金的瓶颈形成对峙。“订单不少,但利润渐薄,效率跟不上。”董事长谢利平面对积压的材料,眉头紧锁。

富源县联社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中,一支由党员业务骨干组成的“金融服务队”主动登门。他们在轰鸣的旧机器旁,与谢利平共同擘画技改蓝图。

很快,一笔1000万元的“技改贷”迅速到位,如强效催化剂注入企业。如今的车间,刺鼻的机油味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高效设备平稳运转的韵律。生产效率提升30%,不仅抢回了市场,更赢得了未来。截至目前,联社已累计支持超过20家类似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授信总额达1.2亿元。这笔巨资,如强劲的工业活水,浇灌着富源县实体经济的繁盛之花。

烟火里的贴心人:“贷”暖民生百态

金融,不只关乎产业的宏大叙事,更关乎百姓的日常烟火。在富源的大街小巷,农信社的信贷支持,是街角早餐店蒸腾的热气,是青年创业者点亮的第一盏灯。

更深层次的改变,发生在更为细微之处。在距县城较远的石岗村,全县56个普惠金融服务站之一就设在村口的小卖部里。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洒在崭新的pos机上。村里的王奶奶拿着社保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足不出村便缴清了新农合费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笑意盈盈:“以前去镇上缴费,路上就得1个多小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办,真是太方便了!”

这56个普惠金融服务站,宛如56颗温暖的“金融蒲公英”,由联社的党员们带头,将普惠的种子撒遍富源的每个角落。它们不仅是业务办理点,更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哨站”。从手机银行的普及到“三惠贷”的推出,农信社正将现代金融服务,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便利与温情。

数字背后的信任票

夜幕降临,联社办公楼的数据大屏上,56亿元的数字格外醒目——这是2025年富源县联社累计发放的各项贷款总额。

这笔资金,在田间地头,化作滋养万物的清泉;在工厂车间,变为智能设备上闪烁的辉光;在街头巷尾,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坚实保障。56亿元的背后,是上万个家庭被点亮的希望,是富源县发展脉搏的有力跳动,更是全县人民投下的沉甸甸的“信任票”。

一个“贷”字,一头牵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一头系着富源百姓的美好生活。展望未来,富源县联社将继续以党建为魂、奋斗为笔,与这片热土同频共振,用信念与实干,“贷”动富源迈向更加繁荣灿烂的明天!( 通讯员黄合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