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一词近年悄然流行,若此风侵入干部队伍,则危害甚巨。当前,确有极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当“躺平式干部”。此种心态与行为,与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与新时代的奋斗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反对、严厉纠治。
深刻认清“躺平”之害,筑牢“不能躺”的思想防线。“躺平式干部”虽表现形式各异,或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或庸碌无为、得过且过,或畏难怕险、绕道而行,但其本质皆是丧失理想追求、缺乏责任担当、背离初心使命。此风若长,犹如堤坝蚁穴,会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如同温水泥鳅,会消磨队伍的战斗意志;更似隐形壁垒,会阻碍政策落地、贻误发展良机。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时代,任何“躺平”心态和行为都是对事业的极不负责,对人民的极大辜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躺平”绝非明哲保身之道,而是最大的“坑”;绝非个人选择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必须时刻绷紧思想之弦,牢固树立“为官避事平生耻”的信念,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精准施策破除“躺平”之弊,划清“不敢躺”的行为红线。根治“躺平”顽疾,需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更需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一要明确导向,让实干者得实惠。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实绩实效,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坚决打破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二要严格执纪,让躺平者受惩戒。畅通能上能下渠道,对不担当、不作为、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及时调整,形成“调整一个、警示一片”的震慑效应。三要厘清边界,为担当者卸包袱。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为公与徇私的界限,为敢于探索、锐意改革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着力培育担当作为之风,抬高“不想躺”的价值高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铲除“躺平”土壤,关键在于激发干部内生动力,使其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常补精神之钙,牢记初心使命,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担当。要提升能力本领,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克服“本领恐慌”,使干部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时,有底气、有能力去担当、善作为。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选树宣传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曝光“躺平”反面案例,在全党乃至全社会营造崇尚实干、鄙弃懈怠的浓厚文化氛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没有“躺赢”的捷径,也不应有“躺平”的席位。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奋勇当先、实干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东)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