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板桥镇随处可见的连绵起伏的姜田里,株株姜苗青翠茁壮,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辛香,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随着采收期临近,这份喜悦不仅源于田间地头的丰产,更来自于一条从田间到餐桌、从鲜货到精品的完整产业链的强势崛起。曾经仅靠出售原料的小黄姜,如今正通过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真正“打”下了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姜山”。

传统种植焕发新生机
在板桥镇安勒村委会普鲁村的标准化种植基地里,270亩连片的姜田郁郁葱葱,饱满的姜块预示着高产的喜讯。“我们的小黄姜,名声在外!”罗平县板桥镇秋禾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树坤一边检查姜的长势,一边介绍,“以前最怕的就是丰收了也卖不上价。现在不一样了,有冷库和烘烤链,我们只管种好姜,不用愁销路!”这份底气,源于当地小黄姜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全链经营”的深刻转型。


冷链物流锁住“第一口鲜”
小黄姜作为生鲜农产品,保鲜期短、易腐烂,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板桥镇通过建强小黄姜协会党支部,重组小黄姜协会,引导规模化种植,发动12家合作社投资1.76亿元,建设小黄姜产业园冷链物流中心,其中包含鲜姜保鲜冷库8个,可贮藏鲜姜5万吨。
“以前采收期集中,鲜姜扎堆上市,价格上不去还容易烂,现在有了冷链储存,能最大程度锁住水分、营养和风味。”冷链中心负责人介绍道,“这不仅解决了鲜姜的储存难题,还实现了‘错峰销售’,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在价格合适的时候销售,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
如今,一辆辆满载着新鲜小黄姜的冷链车,从这里出发,将鲜美的小黄姜送达全国各地的商超和餐桌,实现了从“产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

“姜”山经济生态圈崛起
在云南鑫姜源黄姜农业合作社低硫姜烘烤生产线上,热气腾腾,姜香浓郁。一批批经过清洗、切片、烘干的小黄姜,摇身一变成为干姜、姜粉等产品,附加值较鲜姜提升3至5倍。
低硫姜烘烤生产线,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干姜的品质和需求量。除了合作社低硫姜生产线,全镇200余户家庭式小黄姜烘烤作坊和39户家庭式小黄姜清洗线,也陆续繁忙起来。
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一片姜”激活“一条链”,“一条链”富庶“一方人”。小黄姜全产业链的发展,不仅为种植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保障,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从种植、采收、分拣到冷链管理、加工生产,吸引了众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板桥镇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集散中心,产品更是远销海外市场。小黄姜产业已形成2万亩种植规模,年产量突破10万吨,年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10万余人次就业,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罗平县板桥镇的一片片“姜田”已化作乡村振兴的“金山”,书写着产业兴旺的生动答卷。未来,板桥镇将继续乘势而上,不断拓展小黄姜产业发展新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通讯员:念国菲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