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材料初稿”成了悬在基层头顶的利剑。夜深人静的办公室,键盘声此起彼伏,基层干部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埋头苦干,只为赶在下班前交出一份“过得去”的初稿。然而,这份耗尽心血的材料,往往只是漫长修改路的起点——“领导可能要调整思路”“上级或许要补充内容”……这种“初稿困境”,折射出深层次的形式主义顽疾,亟待破解。
“稿来稿往”的背后,是责任链条的错位。按理说,决策层掌握全局信息、拥有专业团队,理应在方案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但现实中,一些上级部门习惯将调研摸底、方案起草等基础性工作层层下压,要求基层在信息不对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造车”。于是,本该自上而下清晰传导的工作要求,变成了自下而上的“揣摩上意”;本该由专业团队完成的方案设计,落在了本就事务缠身的基层干部肩上。这种责任下移,不仅导致政策制定脱离实际,更让基层干部在“猜谜式”写作中消耗了大量本应用于抓落实的宝贵精力。
“以稿代政”的歪风,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滋生。当工作成效被简化为材料的厚度、汇报的精彩度,当“笔杆子”比“泥腿子”更受青睐,必然导致价值导向的偏离。一些地方和部门满足于“纸面落实”“材料创新”,对基层报送的初稿反复打磨、精心包装,却对政策是否真正落地、群众是否真正受益关注不够。这种重形式轻实质、重过程轻结果的工作方式,催生了“造词运动”“数字游戏”,使一些本该务实推进的工作在文山会海中空转,最终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和群众获得感。
破除“初稿困境”,需要正本清源、综合施治。首先要厘清权责边界,上级部门应当担起政策研究制定的主体责任,不能将本该自己完成的工作“转包”给基层。确需基层提供情况的,也要给予充分指导和时间保障,避免“今天发通知、明天要材料”的突击式任务。其次要革新考核评价机制,大幅降低材料分值的权重,将考核重心转向实地查验群众口碑和工作实绩,引导干部把心思用在实干上。最后要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坚决摒弃“穿靴戴帽”“过度包装”,让材料回归反映情况、辅助决策的本源。
“稿”再精美,终须落实为“效”。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宝贵的发展资源。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率先垂范,少些“纸上谈兵”,多些“一线问策”;少些“材料政绩”,多些“实干担当”。唯有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让他们从无休止的“初稿”中解脱出来,才能激发基层活力,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
是时候改变“初稿依赖症”了。让我们把书写精彩初稿的激情,转化为创造美好现实的行动,共同迎接一个更加务实高效的工作新局面。
(绵阳科技城新区 曹佳)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