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融信于村 点亮振兴——富源联社“整村授信”激活乌蒙深处发展新声
发布日期:2025-11-21    来源:珠江网    浏览:3189

乌蒙磅礴,回响着时代的足音。在这片曾深烙贫困印记的红色土地上,一场由金融驱动的信用变革,正深刻重塑着乡村的血脉与肌理。富源县后所镇岩上村,这个昔日寂寂无名的山村,凭借“整村授信”的创新实践,唤醒了沉睡的信用资本,为乡村振兴战略写下力道千钧的富源注脚。如今,岩上村预授信总额已达1168万元,合同执行率高达83.53%,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现代“富春山居图”正在乌蒙深处变为现实。

党建引领,精准破壁:引金融活水直抵民心

“想发展却愁资金,找银行又迈不过门槛”,这曾是横亘在无数“岩上村”村民面前难以逾越的壁垒——一边是扩大生产的迫切渴望,一边是传统金融模式下的信息鸿沟。如何破局?

富源县联社的答案是:沉下去,融进去。在富源金融监管支局的精准指导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强力统筹下,一场“党建引领、银村共建”的破壁行动迅速铺开。联社的党员干部将办公桌从窗明几净的营业厅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乡音沟通需求,用真心换取信任。通过建立“党组织+村委会+农信社”三方联动机制,公开透明地开展信用评议,金融服务的触角得以延伸至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这种看似“费力”的下沉,恰是金融服务回归人民本色的质朴彰显,它将冰冷的信贷业务,化作了有温度、有情感的民心工程。

信用赋能,点燃希望:从一张面孔看见一个村庄的蝶变

养牛大户张兵的经历,是岩上村这场变革中一个生动的缩影。过去,为扩大养殖规模,他跑断腿、磨破嘴,却屡屡在银行高高的门槛前望而却步。那扇冰冷的玻璃门,映照出一个勤劳汉子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转机,始于后所信用社客户经理的登门。当身着信合制服的工作人员踏着泥泞走进牛棚,仔细询问养殖规划与资金缺口时,难抑的激动涌上张兵黝黑的脸庞。很快,一笔20万元的“云牛贷”便通过线上审批,直接汇入他的账户。“过去跑断腿、磨破嘴,总觉得银行门槛高。现在,富源联社的客户经理直接到牛棚里给我办贷款,这20万元不只是钱,更是信任,是咱农民的底气!”如今,站在新建的牛棚前,听着壮硕牛犊此起彼伏的哞叫,张兵眼中闪烁的光,是被信任点燃的希望,是奋斗创造幸福的底气。一个张兵的改变,折射出整个岩上村被金融活水激活的蓬勃生机。

机制重塑,激活内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价值跃迁

“整村授信”的核心,是实现了从简单“输血”到长效“造血”的根本转变。其关键在于,成功将村民的“人品”与“口碑”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可量化的授信额度。

通过构建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村民的勤劳肯干、邻里和睦、诚实守信,都成为可以“变现”的宝贵资本。这不仅是金融技术的创新,更是一场深刻的乡村价值重塑。当守信者能优先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信用”便成为村里最硬的“通货”。“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蔚然成风,村民们从过去“等靠要”的消极心态,转变为“争抢闯”的主动作为,从根本上重塑了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显著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展望未来,富源县联社将把“整村授信”工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作为扎根乡土的“百姓银行”,富源县联社将坚定不移地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持续将金融服务的暖流精准引向最需要的角落,让信用之光照亮珠源大地的共富之路,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富源篇章,注入源源不绝的信合力量。

(通讯员:黄合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