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脉深处,富源县后所镇岩上村的发展轨迹,正因一场精心铺陈的普惠金融实践而悄然改变。这场由金融监管部门“搭台”、地方农信社“唱戏”的协作,为全村423户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注入了强大动能。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富源支局的驻村指导下,富源县联社后所信用社尽锐出战,以“整村授信”为利刃,为这个传统山村劈开了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崭新道路。
破冰:横亘于银村之间的无形之墙
后所镇岩上村,一个典型的乌蒙山区村落,人均年纯收入不足6000元。世代承袭的传统种养殖业是村民的生计所系,却也如苇草般脆弱,难抵市场风雨。
一边是村民们渴望发展却苦无门路的急切,另一边是金融机构严控风险的审慎。后所信用社的负责人坦言,村民年龄偏大、常年外出、缺乏有效抵押物,甚至部分村民存在历史不良记录,这些现实难题如同一道道无形的壁垒,横亘在金融机构与乡亲们之间。这不仅是信用社的困境,更是驻村帮扶的金融监管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难题。如何打破僵局,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宏大愿景,化为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发展资金?
攻坚:党政农合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破局之策,在于联动。在金融监管部门的精准“点题”下,一场以“整村授信”为核心的攻坚战势在必行。富源县联社迅速响应,与后所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紧密协作,形成了一股攻坚克难的合力。
在后所镇党委的统筹下,一个涵盖多部门的工作专班高效成立,为行动扫清了障碍。信用社的客户经理们则深入田间地头,用最质朴的语言召开群众动员会、开展入户宣讲,将“信用是金字招牌”的理念根植人心。通过公开评级、为信用户授牌等方式,让“守信光荣”蔚然成风。在关键的信用评议环节,村干部对家家户户情况的“一口清”,与农信社的金融数据形成了“人情+数据”的双重验证,为精准识别有效信贷需求、夯实“三个真实”基础提供了坚实保障。整个流程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将金融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至村庄的“毛细血管”。
“过去想扩大养牛规模,跑了几趟银行都碰了壁,没抵押,手续又繁琐,心都凉了半截。”养牛大户张兵说起过去,满是感慨。“没想到这次信用社主动上门,村干部也帮忙证明,没几天2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现在我的牛存栏数翻了一番,看着牛棚里这些壮实的家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从愁眉不展到喜笑颜开,张兵的故事,正是金融活水滴灌下,岩上村无数家庭命运转变的生动写照。
蝶变:“信用资本”唤醒沉睡的土地
艰苦的付出,换来了岩上村金融生态的焕然新生。全村建档覆盖率达82.03%,174户村民获得预授信1168万元,已签约用信61户,合同金额680余万元,实际用信570余万元,合同执行率高达83.53%。
每一个跃动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命运的改善和一个村庄产业的升级。拿到贷款的养殖户,牛羊满圈;果农们更新设备,昔日的“望天收”变成了今日的“致富果”。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村民们沉睡的“信用”被成功唤醒,转化为撬动发展的鲜活“资本”。大家从过去的“等靠要”转变为如今的“争抢闯”,发展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
“整村授信”的成功并非终点。富源县联社正以此为新起点,谋划将金融支持的触角延伸至岩上村的苹果、核桃等特色产业链,并深度融合普惠金融与绿色、科技金融,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更优路径。
从监管“点题”到农信“破题”,再到银村“共答”,岩上村的实践,不仅是地方金融机构践行人民性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下监管与地方同心同向、精准发力,共同绘制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典范。在这片曾一度沉寂的土地上,金融的活水正滋养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希望。
(通讯员黄合建)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