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落实之要 重在精细
发布日期:2025-11-26    来源:珠江网    浏览:322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实。”任何宏伟蓝图、任何决策部署,若不能最终落脚于“抓实抓细”,便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流于形式、失于空谈。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异常繁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越是如此,越需强调求真务实、越要崇尚精益求精。能否在“抓实抓细出成效”上见真章、求突破,已然成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担当作为、衡量组织工作质效的“试金石”。

抓实抓细,首在“准”字当头,于目标分解中明确路径。“抓实”并非盲目用力,“抓细”亦非事无巨细。其前提在于精准把握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将宏观的“大写意”转化为精细的“工笔画”。这意味着,必须对总体目标任务进行科学分解、层层细化,形成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方案、责任清单和施工图。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将责任压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头,确保各项任务不悬空、不掉链。唯有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才能使执行者心中有数、手中有策,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杜绝“上下一般粗”的简单传达,真正让决策部署从“纸上”落到“地上”。

抓实抓细,贵在“深”字为要,于沉入一线中掌握实情。“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抓实抓细的深厚根基,源自对实际情况的透彻了解。倘若习惯于电话遥控、报表指挥,满足于“差不多”“大概是”,则必然与“精细”二字背道而驰。必须大力弘扬“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作风,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走进车间厂房、田间地头、居民社区,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敢于直面矛盾、正视问题,既看“前庭”也察“后院”,既听“掌声”也闻“怨言”,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中,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为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

抓实抓细,重在“韧”字贯穿,于问题导向中攻坚克难。落实的过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预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困难与阻力。抓实抓细,考验的正是那种“钉钉子”精神和“水滴石穿”的韧劲。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聚焦短板弱项,敢于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对于定下来的事情,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决不能紧一阵松一阵、热一阵冷一阵。要发扬“绣花”功夫,对关键环节、细微之处紧盯不放,反复抓、抓反复,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直至问题彻底解决、任务圆满完成,在破解一个个难题中积小胜为大胜。

抓实抓细,成在“常”字着力,于机制建设中固化成效。“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常,等于白抓。”确保抓实抓细不是一时之举、权宜之计,必须依靠科学管用的长效机制。要健全完善常态化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和追责问责机制,对执行不力、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现象严肃批评纠正,对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激励。要注重总结提炼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其成为遵循和规范。通过制度建设,推动“抓实抓细”内化为广大干部的工作习惯和自觉追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确保工作成效能够稳固持久、不断深化。

伟大的目标、艰巨的任务,呼唤着最为务实的行动。唯有将“抓实抓细”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于细微处用功,在关键处着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绣花”般的精细与耐心,方能将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图景,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异答卷。

(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海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