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导向选人,不仅关系事业兴衰,更影响一方风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将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铁规矩、硬标尺,真正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受重用,凝聚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磅礴力量。
树立鲜明导向,引领干事创业“风向标”。用人导向是最大的导向,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强调重实干、重实绩,就是要彻底扭转“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等片面倾向,坚决杜绝那些只会夸夸其谈、善于包装造势、惯于溜须拍马的“官油子”得势得利。要把目光更多投向那些在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一线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干部,那些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默默耕耘、业绩突出的干部,那些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经受磨砺、表现优异的干部。要通过鲜明的用人信号,告诉全体干部:时代的潮流奔涌向前,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但唯有实干者才能站上C位,唯有实绩才是最有说服力的“通行证”。这套“风向标”立得越牢固,干部队伍中真抓实干的氛围就会越浓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就会越逼仄。
完善考核机制,用好精准识别“试金石”。实干实绩不是空泛的口号,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来甄别和验证。要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本地区本部门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注重看发展、看变化、看群众评价。要改进考核方法,变“年终算总账”为平时常考核,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的真实表现。对实绩的认定,要坚持辩证思维,既看显绩更看潜绩,既看当前成效更看长远发展,既看业务指标更看政治担当、作风建设。特别是要勇于撕破“材料包装”和“数字政绩”的假面具,对那些搞“形象工程”、“盆景项目”甚至数据造假的,不仅要“一票否决”,更要严肃追责。唯有考准考实,才能让滥竽充数者无处遁形,让真才实干者脱颖而出。
强化结果运用,激发担当作为“动力源”。考核结果的运用是导向落地最关键的环节。必须坚决打破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让实干实绩与干部的“面子”、“票子”、“位子”紧密挂钩。要对那些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面前敢于担当、成效显著的干部,及时提拔使用、优先晋升职级、大力表彰奖励,让他们政治上有前途、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反之,对那些精神懈怠、得过且过、工作长期没有起色甚至造成损失的干部,要果断进行调整,形成“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态势。这种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如同强大的引擎,能够持续激发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生动局面。
营造良好环境,筑牢撑腰鼓劲“后盾墙”。实干往往意味着探索和风险,创造实绩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必须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那些出于公心、担当尽责,在改革创新中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严格区分是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还是明知故犯、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保护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积极性。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干部能够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是事业所需、民心所向。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将这一导向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努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最坚实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绵阳科技城新区 张涛)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